一、概念
據國家禁毒委的資料,“新型毒品”主要是指搖頭丸、冰毒等18種,包括:冰毒、搖頭丸、氯胺酮(Ketamine hydrochloride,K粉)、咖啡因、安鈉咖、氟硝安定、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ysergids,LSD)、安眠酮、三唑侖、γ-羥基丁丙脂(γ-hydroxybutyric acid,GHB)、丁丙諾啡、麥司卡林、苯環利定(苯環已哌啶,Phencyclidine,PCP)、止咳藥水、迷幻蘑菇(Hallucinogenic mushroom)、地西泮、有機溶劑和鼻吸劑等。在這些“新型毒品”中,其中一部分是近幾年才從國外傳入的,如PCP、LSD等;另一部分是我國原本就在臨床上使用的藥品,但已被改變了原來的用途,被用于尋找愉悅感、迷幻感,主要是一些鎮痛藥、止咳藥與苯二氮卓類藥品,如丁丙諾啡、聯邦止咳露、三唑侖等;還有一類是最近幾年或十幾年在國內某些地區被廣泛濫用,但新近才被重視的毒品,如安鈉咖(面面兒)、安眠酮(忽悠悠的主要成份)等。
分析這幾種“新型毒品”可以知道,國家禁毒委所說的“新型毒品”主要是相對于鴉片、海洛因、可卡因等“傳統毒品”而言的,是近幾年里在某些地區被廣泛濫用,造成一定危害的一些精神活性物質。但國際上并沒有“新型毒品”這個說法,從近幾年的報道來看,以上18種新謂的“新型毒品”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大多在娛樂場所使用,如冰毒、K粉;二是某些品種的濫用范圍并不廣,如PCP、LSD、迷幻蘑菇、鼻吸劑等;三是品種繁多,即有興奮劑、抑制劑,也有致幻劑與混合制劑;四是有的品種并不包含在國家現有的法規里面,如止咳藥水。總的感覺是比較凌亂,似乎把近幾年出現的品種都列了進去,但對現有禁毒政策的制定好像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因為毒品發展的歷史證明,新的毒品總是在不斷出現的,總不能出現一個加上一個,而且很多的毒品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反復,比如在美國,70年代是大麻、LDS被大規模“嘗試”的年代,然后LSD讓位于“天使之粉”,接下來是海洛因、可卡因、快克,90年代,LDS和大麻的濫用又開始回升。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來定義“新型毒品”呢?或者“新型毒品”這個名稱本身就值得商榷呢?因為國際上沒有這個概念,我們的現行法律中也沒有這個概念,在戒毒醫學中應用這個概念同樣不合適,醫學上對毒品的分類一般以其藥理學作用為主要依據來劃分。因此,我個人覺得這個概念還是不用為妥。
當然,由于“新型毒品”這個概念目前被使用得比較廣,所以還是有必要對其種類、與傳統毒品的關系進行分析。綜上所述,“新型毒品”是指最近在某一個或幾個地區被濫用的,已經對個體、家庭、社會造成了一定危害的,新合成的、新調制的、被開發新用途的,不同于鴉片、海洛因、大麻等“傳統毒品”的幾類精神活性物質。
二、種類
根據上述定義以及國家禁毒委對“新型毒品”的界定及“新型毒品”的毒理學性質,可以把“新型毒品”分為以下五大類:
第一類以中樞興奮作用為主,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咖啡因、安鈉咖;
第二類是致幻劑,包括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麥司卡林、分離性麻醉劑(PCP和氯胺酮)、迷幻蘑菇;
第三類兼具興奮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質是二亞甲基雙氧安非他明(MDMA,我國俗稱搖頭丸);
第四類是一些以中樞抑制作用為主的物質,包括三唑侖、氟硝安定、γ-羥基丁丙脂、安眠酮、地西泮、丁丙諾啡;
第五類是混合制劑,包含了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抑制劑,包括止咳藥水(聯邦止咳露、可菲等)、有機溶劑、鼻吸劑。
以上是我國的分類,以上這些毒品在國際上大多被稱為俱樂部毒品、舞會藥。俱樂部毒品是近年在娛樂場所流行的幾種毒品的總稱,主要品種為具有強效興奮、致幻或欣快作用的毒品,如搖頭丸、氯胺酮、氟硝西泮、γ-羥基丁酸、γ-丁內酯。新近,我國及世界各地又出現了一些新的俱樂部毒品,比如“六角”( 又叫“番仔”、2C-B)、“喵喵”(“Meph”、MM-Cat、Plant Food、“4-MMC”), “咖啡粉”、K2等,現予以簡單介紹。
“六角”的化學名稱為2,5-二甲氧基-4-溴苯乙胺,是一種新型合成迷幻劑,其同源物有2C-I及2C-C。其結構雖與興奮劑安非他命接近,但藥性卻屬于幻覺劑,與俗稱搖腳丸之第二級毒品LSD的藥效極為相近,因具迷幻作用而被濫用,曾以粉末形態或錠劑被非法販售。2C-B之藥、毒性強烈,施用后會促使血管強烈收縮,造成心跳增加、血壓及體溫上升,產生不愉悅的感覺或身體負荷感。有癲癇、痙攣、糖尿病或心臟疾病的人,可能會加重其癥狀。有精神分裂癥家族病史或早期精神癥狀者,亦可能會加劇其潛在心理和精神疾病。
“喵喵”是個相對較新的毒品,它已經有好幾個俗稱,包括Mephedrone ,“Meph”,MM-Cat,Plant Food,“4-MMC”,“MCAT”,“Drone”,“Meow”和“Bubbles”,“white magic”。喵喵這個詞源于m-Cat,4-Methylmethcathinone的縮寫。它是一種基于卡西酮的人工合成物,為白色粉末狀,可管吸,亦可鼻吸。Mephedrone原先是一種植物肥料,但是通常被當做一種娛樂性藥物。其效果經常被描述為介于搖頭丸與可卡因之間。使用者說他們感覺更活躍、更有自信和更喜歡說話。藥效約存在1小時,與可卡因相似。據調查,濫用Mephedrone 的人67%過量出汗、51%感覺頭痛、43%感覺心悸、27%感覺惡心,還有15%的人手指變涼或變藍。大部分這些副作用跟搖頭丸和可卡因很相似。mephedrone可能引發包括痙攣、呼吸困難、流鼻血、憂郁癥和精神疾病等副作用,嚴重時還可能致命。#p#分頁標題#e#
“咖啡粉” 以粉末狀為主要形態,內含多種不同毒品成份。在制造、運輸、出售過程中易被偽裝成“雀巢咖啡”,經鑒定所技術人員對“咖啡粉”粉紅色粉末檢驗后,發現其對亞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咖啡因、氯胺酮的測試均呈陽性反應。據介紹,這種粉末狀毒品主要溶于咖啡或其他飲品中,飲用“咖啡粉”會使人極度亢奮,產生幻視、幻聽現象,且毒品效果持續時間較長,因此對吸毒人員更具有誘惑力。由于該毒品服用方式簡易,可供量大,服用后“效果”明顯,有潛在的“消費”市場。
K2又名“香料”、“精靈”和“佐海”( Zohai)。K2之名來自世界第二高峰喬格里峰(又稱K2),暗喻K2令人亢奮的程度。屬合成草藥,雖不含大麻成分,但所含的合成大麻素能令人亢奮,其效果比大麻高四倍。外貌與一般香草和茶葉無異,不過當卷成煙卷燃燒吸食,就會揮發出類似四氫大麻酚(THC),這正是大麻的主要成分,會令吸食者亢奮,得到快感,吸食方法和效果與大麻無異。據悉,K2在亞洲制造,再轉售各地,當中成分除了迷迭香等香草外,還會加上不同的化學合成物質,從而生產出這種檢驗不出大麻成分的新型毒品。其主要的付作用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嚴重者可陷入昏迷,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嘔吐、妄想、精神恍惚、容易激動和瞳孔放大等。該毒品已經受到國際關注,歐洲多個國家更已將此列為違禁品。盡管K2在美國仍然合法,但美軍已明令禁止持有K2,聯邦緝毒局(DEA)亦把K2列為“藥品或關切的化學物”,并指出在老鼠實驗中,K2會造成部分癱瘓。
以上幾種毒品由于其強大的興奮、致幻作用,估計在今后幾年會成為我國流行的、新的毒品種類,就像K粉在我國的流行一樣,都是有跡可循的,禁毒部門在政策制定與實戰中宜提早作好防范的準備。
除了以上幾種分類以外,在國際上還有一個概念,叫做“策劃藥”,我覺得這個概念很好,我國可以借鑒,把它列入新型毒品或者精神藥品、麻醉藥品目錄中。策劃藥或叫“狡詐藥”, 是販毒集團利用藥物構效關系原理在原有毒品化學結構基礎上非法制成的作用更強的毒品。目前正向世界各地泛濫。它們是這樣一類藥物,一些藥物化學家模擬已被證明具有高度依賴性潛力并被嚴加管制的某些藥物的化學特征,改造這些化學集團的側鏈,使之在這些策劃者手中改頭換面,給予新的化學命名,以逃避對這類藥物的管制,鉆法律的空子。這類藥物的危險性不僅在于其固有的致依賴性和濫用潛力,還在于它們往往產生新的和非常危險的不良反應,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當前策劃藥主要有以下幾類:(1)芬太尼類似物和哌替啶類似物,被列入麻醉藥品公約的表I+表IV;(2)苯丙胺類似物,被列入精神藥物公約的表I;(3)苯環已哌啶類似物,被列入精神藥物公約的表I。
三、“新型毒品”與“傳統毒品”的關系
1、兩者具有時間相關性
事實上,“傳統毒品”與“新型毒品”是相對而言的,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其品種將隨時間推移不斷發生改變。現在的“傳統毒品”大多是由“新型毒品”演變而來,而“傳統毒品”原本就是“新型毒品”,現在的“新型毒品”最終也將部分演變為“傳統毒品”,部分將消亡。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上面這段話呢?舉幾個例子說明,比如“五石散”,這是一種在明代時非常流行的毒品,在當時是一種“新型毒品”,后來就逐漸消失了。再后來,出現了鴉片,相對于五石散,這是一種“新型毒品”。直到當代,出現了海洛因,這時鴉片就成了“傳統毒品”,開始時醫生們把海洛因用于戒除鴉片癮,但不久就被發現海洛因的成癮性更大,于是海洛因就成了當時的“新型毒品”。一直到當前,出現了K粉、冰毒、搖頭丸,于是海洛因又變成了“傳統毒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K粉、搖頭丸也將變成“傳統毒品”,而更新的毒品又將出現,毒品發展的歷史就是如此。
2、兩者具有地域相關性
“新型毒品”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從地域上看,某些毒品在一些地方可能被歸類為“新型毒品”,而在另外一些地方,這些“新型毒品”可能就是“傳統毒品”。比如冰毒,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日、韓等國泛濫,國民吸食率很高,在當時這應該算是一種“新型毒品”,但到了今天,冰毒在日、韓等國已經演變成了“傳統毒品”。而我們中國就不一樣,雖然中國在五十年代曾在局部地區出現過“抗疲勞素——冰毒”濫用的問題,但在全國范圍內泛濫卻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所以我國稱其為“新型毒品”。再比如“面面兒”、“忽悠悠”,其實這兩種都是老毒品了,“面面兒”又叫苯甲酸鈉咖啡因,“忽悠悠”是安眠酮與新咳喘寧的混合物,這兩種毒品在國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吸食,而我國是在80年代后期開始在兩晉地區出現群體性吸食現象的,90年代以后濫用越來越嚴重,但在全國范圍而言卻還沒有到廣泛流行的程度,只有零星吸食。所以說,就全國范圍而言,這是“新型毒品”。#p#分頁標題#e#
因此,“新型毒品”的概念是相對的,在一個地方是“新型毒品”,在另一個地方就可能是“傳統毒品”。
3、一些“新型毒品”會變成“傳統毒品”,但還有一些“新型毒品”是會消亡的
特別是一些處方藥,如曲馬多、止咳藥水、丁丙套餐、地芬諾酯等,以上毒品本來就是藥品,它們的廣泛監用一是由于原來的吸毒者用于替代不當,從而濫用成癮的。二是社會上一些不明原因的人被欺騙,因為好奇而吸食上癮的,這些藥品具有一定的致欣快效應,但不是“傳統毒品”,而且價格比較低廉,隨著國家監管力度的加強,這些藥品遲早會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對于另一些“新型毒品”,由于監管的困難、制作的容易、超高的利潤等等原因,它們會變成“傳統毒品”而繼續存在下去。估計像“冰毒”等“新型毒品”由于原料多、制作簡單以至造成監管困難,再加上它的作用特點與現代快節奏的社會較為合拍,所以我個人認為它會變為一種“傳統毒品”而繼續存在下去。而氯胺酮由于制作相對比較困難,且在成癮性、欣快感等方面略遜于冰毒,隨著監管力度的增強,可能它會慢慢的趨向于消亡。
4、“新型毒品”是不斷發展的,其種類會越來越多
在美國雖然有關于管制藥品的列表,但為了防止犯罪分子鉆國家法律的漏洞,美國司法機關提出了一個“策劃藥”的概念,策劃藥又叫“狡詐藥”,其基本情況我們在前面已經進行過介紹,這類藥物的危險性不僅在于其固有的致依賴性和濫用潛力,還在于它們往往產生新的和非常危險的不良反應,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美國規定對這些策劃藥同樣要予以打擊,當前,策劃藥正逐步向各方擴散,已不再局限于美國,在歐亞兩洲也陸續出現。預計我國的情況也將如此,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健全,更新的毒品的不斷出現,不論是傳入的,還是自己研制的,國家不可能出現一個打擊一個,應該借鑒美國的做法,立法打擊“策劃藥”的產生。
“新型毒品”的種類會不斷增多的另一個原因是現有的“新型毒品”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會不斷消失,比如二氫埃托啡,在九十年代曾在吸毒群體中被廣泛濫用,現在已經很少了。為了保住利潤,犯罪分子必然會推出一個個目前未被列入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品種目錄的毒品,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策劃藥”。
5、“新型毒品”與“傳統毒品”的差別還在于濫用人群數量變化趨勢的不同
總體來說,“新型毒品”的濫用人群是在逐步擴大的,而“傳統毒品”的吸食人群隨著禁毒力度的不斷加強、人們對其危害性認識的不斷提高,必然會越來越少,比如說我國目前的鴉片、嗎啡、海洛因的的濫用人群正在不斷減少,而冰毒、K粉的吸食人群在近年來卻在不斷增多,這與國家對這些“新型毒品”的監管力度不夠、人們對它們的危害性認識不夠有關,也與毒品本身的性質與社會氛圍有關。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安機關對于海洛因的查處方法、措施不民完善,治療措施也在改進,所以海洛因在減少,但K粉由于是“新型毒品”,其查處、治療的方法、措施必然不同于海洛因,所以會不斷上升,同時,K粉、冰毒的效果與當前快節奏的生活全拍,所以會不斷增多。當然,這是就我國而言的,其它國家或地區有它們自己特有的流行特征。
6、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從前面的介紹可以知道,原來的“傳統毒品”在當時都是“新型毒品”,被保留下來以后就成了“傳統毒品”,而“傳統毒品”也可以改頭換面轉化為“新型毒品”,如麻黃堿、安眠酮原來就是“傳統毒品”,但它們經過混合以后就成了“新型毒品”。
四、結論
從以上對新型毒品的概念、種類、與傳統毒品的關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對新型毒品的概念應該加以明確,“新型毒品”是指最近在某一個或幾個地區被濫用的,已經對個體、家庭、社會造成了一定危害的,新合成的、新調制的、被開發新用途的,不同于鴉片、海洛因、大麻等“傳統毒品”的幾類精神活性物質。
2、對新型毒品的種類,我個人覺得在保留以上五個種類的基礎上,是否可以加上策劃藥這個概念。在歷史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意識往往落后于實際的進程,禁毒的措施總是滯后于毒品種類的發展速度,如果能在禁毒法規或政策的制定中加上策劃藥這個概念并在司法解釋中予以明確,可以更有效的打擊更新型毒品的生產、販買及吸食,防患于未然。
3、新型毒品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其種類也是不同的,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個人的觀點,這個概念只可以在日常工作交流、媒體報道中使用,在學術、法律法規中使用這個概念是不合適的。
#p#分頁標題#e#